好文:人口普查的目的和意义
Author
生成
海报
公众号名称

公众号描述

关注
好文:人口普查的目的和意义
09-13

大索貌阅是隋朝清查户口的措施,是中国历史有记载的首次人口调查普查。并形成了规范的制度和政策在后世传承推广使用。大索就是清点户口,并登记姓名、出生年月和相貌,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。貌阅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,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,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,而用诈老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。

585年,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,核点户口。其结果北方地区当年即新增男丁443000人,新编入户籍的达1641500人,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,壮大了隋朝的国力。

隋文帝画像

均田制和三长制是实施大索貌阅的基础和保障。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,政府按照按户即一夫一妻制度将规定的田亩数授予农民耕种,并按照比例或额收取租赋,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。

北魏孝文帝于485年开始实行均田之法,按照规定男丁年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,妇人20亩,用于耕种五谷,死后收回。给桑田每丁20亩,有人种植桑及果树,可以买卖。隋朝时规定。南丁年18岁,受露田80亩,妇人40亩,死后归田,桑田每丁20亩,不必归还。

农田耕地

根据桑田露田田租户调,北魏时期每户征收帛两匹,絮两斤,丝一斤,及粟20石,另征帛二丈入州库。隋朝是规定每丁夫妇每年交纳田租粟三石,户调绢一匹,加绵三两或者麻布端加麻三斤。

北魏孝文帝时期,废除宗主督护制度,实行三长制,即伍长里长党长,解放了大量的隐蔽人口,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,使大量的闲置农田开垦耕种,增加了粮食产量和租税,也确立了农村基层组织,发挥其行政作用。

隋朝建筑

隋朝的三长制是里长、保长、党长,正是在三长制度下,加大督察力度,压实基层责任,推行大索貌阅,进行历史上第一次官方的人口调查和普查,按照户籍制度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检查,是否谎报漏报瞒报,诈老诈小。若有不实给里长,保长党长治罪,受到严厉惩处,使大索貌阅措施顺利进行。

大索貌阅的原因成果及意义。由于战争的原因以及督护府制度的遗留,世家大族官僚地主隐瞒户口,隐瞒部曲奴隶,减少了劳动力,更使税赋不实,影响了国家财力。自南北朝以来,户口隐漏日趋严重,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,而地方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,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。

隋朝衙门

如在北方,由于规定未婚只缴半租,有的地方户籍上都不见有妻子的登录。有的豪强大族,一户之内有数十家,人数多达数万,国家赋税收入因此锐减。

隋朝初年,581年户口仅380万户,到609年增加到890万户。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,户口激增了一倍有余。其原因在于隋文帝采取了大索貌阅的政策。

大运河

大索貌阅也是人口制度,户籍制度以及赋税制度的基础,是中国古代人口历史的一大创举,为政治、经济、军事都提供了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基本依据和条件,为历代王朝传承运用,并加以改善,与其他政策制度措施相配套,对于管理统计人口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,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,未经作者许可,不得转载。
阅读 26
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
赞赏
0人赞赏
1
3
5
10
其他金额
金额(元)
赏TA
申请头条作者号

便民信息

更多

推荐阅读

热门评论
随便说点什么
发表评论